基督教機構資源運用之我見



  看罷615期《時代論壇》有關基督教機構的報導,再次挑起小弟對機構的意見,希望借此一隅與各位分享。看著香港無數的基督教機構在經濟低迷之際四處發信呼籲奉獻,請恕我得罪,第一個浮現腦海的,是「究竟有多少間值得支持?」(由於香港的基督教機構多自稱超宗派,我們常見的也是沒有宗派支持的,所以本文只會討論這類機構。)



  香港的基督教機構在財政和發展上最大的問題,我認為是過份依賴人事關係和信徒狹隘的「愚忠」。信徒甲不知道香港有多少間機構,他/她為甚麼會支持某某事工,主要原因是所屬教會代為呼籲。但為甚麼該教會肯這樣做,甚至提供「自動轉賬」服務?是因為某執事在人生低潮之際,參加該機構的活動,重尋出路?也許該教會牧師與該機構總幹事份屬老友,十多年前在神學院已經相識?又或者該機構的總幹事正是該會會友?...這些都是普遍的現象,亦有其中道理,然而弊端亦不少。



  假設乙在大專校園裡,因某學生工作之團體信主或生命得蒙啟迪,我認為這不足以使乙以後一直支持該團體,尤其是當乙往後一直不了解該團體的運作和轉變。同理,若丙牧師的好友轉投陣地,去了某機構當要職,是不是就不用考慮太多,一於支持?這都是盲目的行為。我認為機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由市場機制支配。若某機構透明度低,行政失當,同工失去異象,為甚麼還要支持它?若一信徒不是為求心安理得,要做點善事,而願意以整個香港教會發展為念,就應該超越這些人事關係,善用手上的五餅二魚。(這點可要與轉教會問題分開處理:我們常聽到人說,教會始終是自己的家,怎樣不濟也要儘量留下來建設。縱然這句話有其道理,我認為並不適用於基督教機構──甚至不適用於神學立場鮮明的教會。)



  公道一點說,這些盲目行為或多或少是受教牧和機構幹事助長的,因為他們大都靠人事關係去籌款和發展事工的,缺乏動力去了解其他事工。正因此如,常常需要奉獻的機構也不一定有問題,他們可能只是缺乏「後台」,或與「後台」關係搞得不好。情況有多嚴重我不知道,但可以肯定的是,若長此下去沒有改善,無論有心人或濫竽充數之輩,若要在香港基督教圈子做點事,最終可能是做一個虛偽識時務的「俊傑」。



  雞與雞蛋的問題,需要另外在香港這獨特的歷史時空中找一點線索。我願望本文能指出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。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我在呼籲各位不奉獻,我也明白有些機構是應該依賴教會奉獻生存的,因為不少事工是非牟利。只是我們也要多點顧及整體的健康發展。



  最後,還有一點值得注意,當我們說機構要自立,收支平衡,可能大家都忽略了有些機構是應該由眾多教會合力奉獻支撐的。最明顯的原因有兩個:一.該機構是非牟利的,如性質屬社會服務的機構;二.該機構只有一些基本目標,其事工為普遍教會所認同和需要,沒有其他目標(如鮮明政治立場,或特意要引入某種神學思想),像一些基督教內部的傳媒。教會對這類機構應是責無旁貸的,若連這些都說不宜以教會名義支持,信徒當自行選擇決定,是毫無道理的。華人教會在強調政教分離之餘,竟然連(狹義的)教會與基督教事工也鼓勵分離,實在奇怪。若這類機構因此變得先天性缺乏,香港基督教群體便會失去應有的基本建設。



  總結而言,有關香港的基督教機構問題,我建議可從三方面分析和處理:一.有沒有一些機構的歷史任務已完,好應該功成身退?二.有沒有一些是行政混亂,浪費信徒奉獻,應該接受類似自由市場的制度監管?三.至於應該依賴教會生存的機構,為甚麼一般教會長執似乎要自我抽離於這些事工,死守「不求有功,只求無過」的逃避「揹獲」心理,說教會不宜正式認可(endorse)並長期支持呢?